行业新闻
攀岩新星闪耀国际赛场,中国选手勇夺世界杯分站赛冠军
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国际攀联(IFSC)世界杯攀岩赛瑞士维拉尔站比赛中,中国攀岩队再创佳绩,22岁的小将李明以惊人的表现夺得男子难度赛冠军,成为首位在该项目上摘金的中国选手,这一胜利不仅刷新了中国攀岩的历史,也为即将到来的巴黎奥运会注入了强心剂。
突破极限的巅峰对决
维拉尔站是本赛季世界杯攀岩赛的第五站,吸引了来自38个国家的顶尖选手,男子难度赛决赛中,李明面对包括上届世锦赛冠军日本选手佐藤翔在内的强大对手,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静与技术,他在决赛路线“The Dragon”(难度系数5.14d)上,以3分28秒的耗时完攀,成为全场唯一一名登顶的选手。
“这条路线对指力和核心稳定性的要求极高,最后一段仰角区域几乎耗尽了体力,”李明赛后表示,“但听到观众的呐喊声,我知道必须坚持到底。”他的教练张健透露,团队针对欧洲选手擅长的动态攀爬风格进行了特训,“李明今天的表现证明,中国选手同样能在技术型路线上占据优势。”
从业余爱好者到世界冠军
李明的攀岩之路始于偶然,15岁时,他在家乡贵阳的商场里第一次接触室内攀岩墙,随后加入当地俱乐部,2018年,他在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中崭露头角,次年入选国家队,2021年重庆全运会,他爆冷击败名将钟齐鑫,开始进入国际视野。
“早期训练没有专业岩馆,我们常在郊外天然岩壁上练习,”李明回忆道,这种“土法炼钢”反而培养了他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,2022年欧洲拉练期间,他曾在法国枫丹白露森林与当地高手切磋爱游戏体育,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:“国际赛场比的不只是力量,更是对岩点的解读能力。”
科技助力训练革命
中国攀岩队的突破背后,是科学化训练的全面升级,国家体育总局2020年建成的“智能攀岩训练中心”配备了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和实时心率监测设备,生物力学专家王颖博士团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,亚洲选手在静态平衡环节普遍优于欧美选手,这一结论成为制定战术的关键。
“我们为每位运动员建立了动态数据库,”王颖介绍,“比如李明的最佳发力角度是17度,训练中会通过传感器实时调整。”团队还引入虚拟现实技术,模拟全球知名岩壁环境,本次赛前,李明已通过VR设备反复演练过维拉尔站岩壁的纹理特点。
攀岩运动的全球热潮
自2016年被纳入奥运会候选项目以来,攀岩运动迎来爆发式增长,国际攀联数据显示,全球注册运动员人数从2015年的2.3万激增至2023年的18.7万,室内攀岩馆数量五年间增长逾400家,抖音#攀岩挑战#话题播放量突破60亿次。
“这项运动兼具健身性与观赏性,”国际攀联主席马尔科·斯科拉里斯评价道,“特别是速度赛的‘闪电对决’,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攀岩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亚洲正在成为新势力中心——除中国外,韩国选手徐采玄在本站女子抱石赛中夺冠,印尼队则在速度赛上包揽男女前三名。
奥运资格争夺白热化
本站比赛后,巴黎奥运会资格赛进入最后冲刺阶段,根据规则,各国需通过世界杯系列赛和洲际锦标赛累计积分,目前中国队在男子项目上暂列资格榜第四,女子选手宋懿龄的速度赛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。
“接下来要全力备战印尼雅加达站,”国家队总教练赵永茂表示,“我们在速度赛传统优势项目上不能松懈,同时要提升难度赛的稳定性。”体育评论员周宁分析认为,若保持当前势头,中国队有望在巴黎实现“三个小项满额参赛”的历史性突破。
岩壁上的未来之星
李明的夺冠在国内引发连锁反应,贵阳实验中学攀岩社团的报名人数一周内增加三倍,多家体育品牌推出联名款攀岩装备,更令人振奋的是,国际奥委会正考虑在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增设“自然岩壁攀岩”表演赛。
“这就像二十年前刘翔带来的田径热,”体育产业观察家林峰指出,“攀岩运动的商业化潜力正在释放。”据悉,中国登山协会已启动“青少年岩壁计划”,将在西部山区建设20个户外攀岩基地,同时推动校园岩壁标准化建设。
挑战与机遇并存
尽管成绩斐然,中国攀岩仍面临挑战,欧洲选手在抱石赛上的统治力依然强劲,美国新生代选手的爆发力也不容小觑,如何平衡竞技攀岩与大众推广的关系,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。
“我们需要更多高水准教练,”国家攀岩队领队陈冬坦言,“现在基层教练员与运动员比例仅为1:15,远低于网球等成熟项目。”对此,体育总局已与法国国立登山滑雪学校达成合作,首批12名教练将于下月赴法进修。
岩点之上的国家荣耀
颁奖仪式上,李明将国旗披在肩头的画面通过卫星信号传遍全球,这个曾被视为“小众”的项目,正以独特的魅力书写新的传奇,正如国际攀联官网的标题所言:“东方龙啸响彻阿尔卑斯——攀岩运动迎来全新纪元。”
当被问及夺冠感受时,李明摸了摸手上厚厚的老茧:“这些茧子会褪去,但岩壁教会我的东西永不消失:向上看,别低头。”